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四庫一平臺”上對一批不符合資質條件的建筑企業進行了“資質異常”標注。被標注的企業必須在3個月內完成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將被集中公示。在此期間,這些企業將無法申請新的資質事項,建設單位也被提醒應謹慎選擇這些企業承攬工程項目。
很多人誤以為“資質異常”是系統自動識別企業人員數量不達標后直接標注的,實際上并非如此。這一操作源于地方住建部門開展的資質動態核查。地方主管部門在檢查中發現企業存在不符合資質標準的情況后,會主動進行標注,并逐級上報至住建部,最終在全國建筑市場監督公共服務平臺上統一體現。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環環相扣的監督鏈條,意味著監管已經全面落地,且越收越緊。
日前,浙江省住建廳發布了兩則行政許可撤回的告知書,杭州上城區的兩家擁有二級裝飾資質的施工企業資質證書被正式撤銷。原因也十分明確:在三個月整改期限內,仍未達到資質標準。按照《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的相關條款,這兩家企業的資質最終被依法撤銷。
這一事件具有典型意義——它不僅是對個別企業的警示,更預示著全國范圍內資質動態核查已經走向常態化。今后,資質審核不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隨時可能啟動的“動態體檢”。如果整改不力,企業資質真的會被撤銷,而不再是走走過場、留個備案了事。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兩家企業所持的是二級裝飾施工資質,其人員配備和技術要求并不算嚴苛。在整改期內,如若企業真有意保住資質,湊齊所需人員其實并非難事。如此輕易地放棄資質,透露出的信號非常明確:他們自己可能已經對這張“牌照”失去了興趣。
如今建筑行業的整體生存環境正經歷寒冬。一方面,工程項目數量銳減,競爭空前激烈;另一方面,維持資質的成本卻水漲船高。人員社保、技術管理、信息系統、平臺維護等各項要求無一不在增加企業負擔。對一些中小企業而言,持有資質已不再是“通行證”,反倒成了沉重的負擔。
這并不是杞人憂天。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國范圍內主動注銷建筑業資質的企業已超過1萬家。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主動離場”——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做工程,而是因為他們已經無力再為資質埋單。
未來,隨著動態核查機制趨于常態化,資質將不再是“一勞永逸”的標簽,而是需要持續投入與合規運營才能維持的“經營許可”。而對很多資金鏈吃緊、項目來源不穩定的企業來說,一旦被標注“資質異常”,3個月整改期可能就是生死抉擇的倒計時。
這場由住建部推動的監管升級,既是行業整頓的開始,也是優勝劣汰的信號。那些仍具競爭力、有合規意識、有長期發展打算的企業,會在這場風暴中生存下來,甚至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而那些曾靠“掛證”“借殼”“走捷徑”生存的企業,注定將在動態核查的潮水中被淘汰出局。
資質不是企業的“護身符”,更不是一紙虛名。它是企業持續投入與誠信經營的結果。在建筑業逐步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下,誰能穩住資質、守住底線,誰就能贏得未來。
上一篇: 一造考試新規公布,過關機會變大了?
下一篇: 巖土工程師為何“身價”高于結構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