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建部近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審批管理工作的通知》,被業內稱為“最嚴資質新規”,無疑為建筑行業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這份文件不僅收緊了審批權限,還從業績認定、動態核查、重組分立、注冊人員考核以及信用監管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性強化。它標志著過去“寬進寬管”的時代徹底結束,建筑行業進入“嚴準入、強監管、重信用”的全新階段。
多年來,資質是建筑企業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有了資質,就意味著有了承攬工程的資格,也擁有了在市場上競爭的基礎。但隨著行業快速擴張,一些地方在資質審批上出現了標準不一、管理松散的情況,甚至催生出“資質移民”“掛證謀利”“倒賣資質”等亂象。此次住建部的新規,正是針對這些問題下的“系統性治理”。
新規最顯著的變化,是審批權限的收回。住建部要求試點地區不再受理資質審批申請事項,全面由部里統一實施。這一調整意味著資質審批的權力回歸中央層面,監管標準將更統一、更嚴謹。過去幾年中,部分地區在試點資質審批下放時,對標準的理解存在偏差,出現了“同樣條件不同批”的現象,導致企業紛紛跨省申報資質,出現“哪寬松去哪辦”的不正之風。
審批權上收既是對過去分權試點的反思,也體現了住建部整頓行業秩序的決心。未來,全國范圍內的企業都將面對同一把“尺子”,從源頭上堵住了資質申請中的灰色地帶。
在資質申報環節,業績認定一直是最具爭議、也最容易出現造假的部分。新規明確要求,企業申報的業績必須錄入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即“四庫一平臺”),并且須為A級工程項目。個人業績則需在平臺中符合A級或B級項目標準。自2024年起,凡未錄入平臺的項目一律不被認可。
這一變化意味著,企業再也無法憑借紙質材料或口頭證明蒙混過關。平臺數據的透明化將成為打擊虛假業績的“硬武器”。不少地方政府已迅速響應,例如山東省住建廳出臺了配套政策,要求所有申報材料與平臺數據一一對應,任何不一致信息都將被退回或調查。
這一規定的實施,將徹底改變過去“材料能做、證書能掛”的行業生態。未來的建筑企業要想維持資質,必須靠真實項目積累業績,這無疑對那些缺乏實際工程經驗的“殼公司”是沉重打擊。
除了審批階段的嚴格把關,新規的另一核心在于后續監管。住建部明確要求,各地住建部門要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動態核查機制,定期抽查企業的注冊人員、業績真實性、質量安全記錄等情況。
例如,江西省已宣布將在2025年對全省建筑業和監理企業開展資質動態核查,抽查比例不低于10%。陜西省住建廳則提出,對存在安全事故、拖欠工資、違規掛證的企業,將在監管系統中標注“資質異常”,并限制其新項目承攬及資質升級。
這意味著企業不再能“混過一次審批就萬事大吉”。資質的獲取只是起點,能否持續保有資質,取決于企業的日常經營行為。
過去,企業通過重組或分立可以較為便捷地“繼承”資質,這本是為了方便市場化運作而設的政策。然而,這一機制卻被一些不法機構利用,成為倒賣資質、規避審查的“通道”。
新規對此作出了明確限制:企業發生重組、合并、分立時,原企業和承繼企業都必須按照現行標準重新接受資質考核,確保雙方都符合資質條件。江蘇省住建廳負責人指出,這一調整直擊“資質買賣”的核心環節,意味著那些僅靠空殼公司倒賣資質的灰色產業鏈將難以為繼。
過去,部分企業依賴“掛證”人員充數來滿足資質要求。如今,隨著新規對注冊人員數量、專業結構、從業記錄等提出更嚴格要求,這種做法幾乎行不通。申請施工總承包一級或專業承包一級資質的企業,必須真實擁有符合標準數量的注冊建造師和工程技術人員。
這使得“人”的價值被重新定義。企業要想長遠發展,必須投入精力培養自有團隊,而不是依靠市場上流通的“證件資源”。未來,注冊建造師、工程師等技術人才將成為建筑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新規特別強調了信用監管機制。企業在申請資質時,必須由法定代表人、技術負責人等簽署材料真實性承諾。一旦發現弄虛作假,不僅企業本身會被處罰,相關責任人也將被納入信用黑名單,限制從業。
這意味著,“造假一次、影響終身”的信用體系正式落地。資質不再只是企業的“門票”,而是與企業信譽緊密綁定的“榮譽證”。
新規的實施,將加速建筑行業的結構調整。那些經營規范、業績真實、人才儲備充足的企業,將在這場改革中脫穎而出,迎來更穩定的發展空間。而那些依靠掛證、造假、買賣資質的企業,將被迅速淘汰。
全國范圍內,不少地方協會已開始組織企業學習新規、分析政策應對。例如,上海市綠色建筑協會舉辦的“建設工程企業資質管理新政解讀”活動吸引了大批企業代表參與,說明整個行業正在積極適應變化。
資質改革并非“收緊市場”,而是推動行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建筑業未來的競爭,將不再是誰“資質多”“證書多”,而是誰更守法、誰的項目質量更高、誰能留住優秀人才。
這場“最嚴新規”的到來,是一次陣痛,更是一場重生。真正有實力、有信譽的建筑企業,將在這場洗牌中迎來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