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在關注各地建設主管部門發布的資質申請公告時,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趨勢:通過吸收合并或整體資質轉讓的比例顯著上升,而選擇新辦或增項方式的企業大幅減少。這背后,其實反映的是當前資質申報中一個最核心的矛盾 —— 符合條件的技術負責人和業績資源,已經成為稀缺品。
自 2024 年 1 月 1 日起,住建部對企業業績的管理要求再次收緊,明確規定所有類型的資質申報,無論是建筑、市政,還是機電、裝修、防水等專業,都必須提供錄入“全國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平臺”(即“四庫一平臺”)的業績,且業績等級需為 B 級以上。
這意味著過去可以通過發函核查、紙質資料佐證的項目業績,如今在絕大多數情形下已不再被接受。平臺可查成為硬性門檻,嚴重壓縮了可供企業申報使用的有效業績庫,也使得“掛證掛業績”的操作幾乎陷入瓶頸。
以申請建筑機電安裝二級資質為例,如果企業試圖通過傳統新辦方式申請,所需的技術負責人不僅要有相應專業的一建證書,還要提供在平臺可查的項目業績。這樣一來,如果是市場上尋找帶業績的外部掛靠,價格少說也要 20 萬元以上。而相對而言,通過吸收合并一家已有該資質的公司,或直接收購整體轉讓的資質主體,算上人員配齊的成本也就在 20 萬以內,而且時間更快、風險更低。
歸根到底,問題出在了“業績數據的不可復制性和真實性門檻變高”。如今的項目業績,必須從項目實施初期就與監管平臺對接數據,且由建設單位提交并驗證。**這就意味著個人無法偽造、事后補錄的空間非常小。**即使住建部后來短暫開放了平臺補錄窗口,但符合條件且愿意協助補錄的建設單位極少,真正能流通在市場上的“帶業績證書”更是鳳毛麟角。
此外,還有一個行業普遍感受到的現象:一建持證人如果有真實可查的項目業績,基本都是原單位的正式員工,很少有流動性。而掛靠市場上能夠找到的,多數要么無業績,要么業績不符合錄入要求。所以才會出現“一個帶業績的建造師價格超過整個資質”的怪現象。
從政策層面看,住建部推動的“四庫一平臺”建設,本質上是為了打擊掛靠、杜絕虛假申報、實現行業監管透明化。但在執行層面,對于多數中小企業而言,這無疑加大了準入門檻,讓資質申請過程變得更復雜、更昂貴。
于是,在權衡“成本 + 時間 +風險”后,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走捷徑”——通過吸收合并、整體轉讓等方式快速獲得資質,繞過了對技術負責人業績的剛性依賴。這雖然在形式上是合法合規的商業行為,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新辦資質渠道已變得不再高效、甚至越來越不可行。
未來如果業績標準和平臺管理進一步收緊,資質市場或將出現兩極分化:一方面符合條件的優質資源將愈加搶手;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業將被卡在申報門檻之外,被迫“買殼”、并購整合或轉型退出。
企業要想合理應對這一趨勢,必須提前規劃:一是穩定自有的技術人員團隊,盡可能將項目數據從源頭規范錄入;二是關注政策導向,善用合規方式加快資質獲取節奏;三是建立起內部人才和業績的長效積累機制,不再依賴市場外部資源。
時代在變,資質之路也在變。新辦難、增項慢、掛靠貴,“吸收合并”作為新趨勢的背后,是整個行業合規化與信息化的大轉型。
上一篇: 掛靠工程要不要簽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