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通報了8名涉嫌在2024年建設工程高級職稱申報中弄虛作假的人員。其中7人問題集中在“工程業績”造假。這類現象并非個例,而是職稱評審監管持續加碼的一個縮影。
?

自去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后,監管手段已向定期巡查、隨機抽查延伸,重點針對材料造假、代寫論文、虛假業績等情況。如今,一些地區甚至開始倒查過去十年評審資料,顯示出規范化管理正向縱深推進。
?
職稱評審歷來是工程技術人員晉升、漲薪和進入政府項目的重要通道。在中高級職稱評定中,盡管各地標準不盡相同,但大多圍繞學歷、工作年限、論文、專利、業績等維度展開。隨著學歷聯網核查趨嚴,虛假學歷空間被壓縮,論文和專利也受到更嚴審查。相比之下,“工程業績”由于難以量化、核查流程復雜,成為材料造假的重災區。
?
造成造假的根源之一,是職稱對職業發展影響巨大。很多政府項目、評優評先、高薪崗位,都將高級職稱作為基礎門檻。在高收益的驅動下,一些人不惜鋌而走險,編造項目經歷,偽造技術成果。
?
此外,目前職稱評審仍以材料評審與專家評議為主,存在一定人為主觀性。這種制度上的不透明,也給虛假材料留出了操作空間。監管的缺位,一度讓部分人鉆了空子。
?
如今,情況正在扭轉。從突擊檢查到倒查舊賬,從核查論文到業績實地抽驗,監管全面加強。這不僅是在堵漏洞,更是在重塑整個行業的誠信體系。對工程從業者來說,這意味著想通過造假拿職稱將越來越難,靠真實經驗和能力獲取職稱才是正道。
?
當然,也有人質疑職稱制度本身。與審計、會計等領域推行的“以考代評”相比,職稱評審仍屬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但考慮到涉及面廣、變動成本高,制度改革需要循序漸進。目前,最現實的做法,仍是強化監管、壓實材料真實性。
?
工程人應順應趨勢,提前做好材料留存和項目歸檔,不僅為職稱申報提供依據,也對職業發展形成積累。同時,也別將職稱視為終點,更應將能力提升和項目成果作為長遠目標。
?
監管越嚴,環境越清朗。當虛假材料無處遁形,真正有能力、有業績的工程人才將脫穎而出。職稱回歸其“衡量能力、激勵進步”的初心,整個行業的專業性與公信力也將隨之提升。
?
倒查不是目的,規范才是出路。在這樣的環境中,唯有靠實力站穩腳跟,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上一篇: 揭秘建造師掛靠信息泄露真相
下一篇: 一級建造師掛靠付款方式哪種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