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3年到2024年,建造師證書一度成為行業中的“香餑餑”。隨著住建部對注冊人員動態核查日益嚴格,再疊加“一延五”、“三換二”等資質改革政策刺激,大量企業急需補證應對檢查,掛靠市場一時間水漲船高,證書價格翻番,不少人坐在家里就能靠一張證書輕松收入幾萬。
?
然而風口轉瞬即逝。到了2025年,行情急轉直下,掛靠價格不斷下探,“持證找掛靠”變成了“證書滿地沒人要”,甚至出現不少建造師低價求掛都難成交的局面。一些人開始質疑:是不是中介在背后“壓價”?是不是他們聯合操控了行情,賺差價搞壟斷?
?
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陰謀論”色彩,其實經不起推敲。掛靠行情差,真的是中介的鍋嗎?
?
從中介的商業邏輯看,他們的收益模式是促成交易并收取服務費。行情好的時候,證書價格高,他們賺得多;行情差時,企業需求減少、交易變慢,連單都接不到。對他們而言,最怕的是市場無單可做。與其說中介操控行情,不如說他們只是行情的“受影響者”之一。就算他們真想操控,也得有一個配合的市場環境,而現實是,沒有企業出價,就沒有交易發生,證書價格自然下來了。
?
還有人主張“干掉中介,掛靠價格就會上去”。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中介的核心價值,并不僅僅是“賺差價”,而是建立起了連接建造師與用證單位的交易網絡。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建造師想自己通過“四庫一平臺”聯系企業掛靠,結果發現電話沒人接、聯系信息過時、對方不需要證書,或者資質方向對不上,折騰一圈毫無結果。而中介之所以能撮合交易,是因為他們掌握一手的企業需求信息,知道哪些單位缺證、缺哪類專業、是否要求社保、簽多久的協議,有經驗的中介還能規避各種風險,比如虛假企業、社保踩雷、合同糾紛等。
?
所以,與其說中介讓掛靠價格變低,不如說他們在行情好的時候推了一把,在行情差的時候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單流失”。
?
真正影響掛靠價格的,從來都是政策與市場供需的雙輪驅動。2023年之所以價格猛漲,是因為政策收緊帶來的證書缺口非常大,掛證變得剛需化;而到了2025年,資質改革落地進入深水區,企業對證書的依賴度開始下降,市場進入“證多崗少”的結構性飽和,自然價格回落。
?
說到底,證書只是一個符號,它的價值取決于能解決的問題多不多,是否仍是“合規必需”。掛靠,只是建造師職業路徑中的一個階段,而不是終點。
?
與其怪行情、怪中介、怪平臺,不如趁這個市場降溫的階段,去想一想自己還能做些什么提升價值:
? 是否能深入一個專業方向,成為企業真正愿意長期合作的項目型人才?
? 是否考慮向項目經理、技術總監等更高階崗位轉型?
? 是否能拓展其他證書體系,比如水利、電力、公路、人防等細分領域?
?
畢竟,不管行業如何變化,真正有實操能力、能解決問題的人,永遠不缺機會。
中介不是救世主,也不是背鍋俠。行情漲跌,是行業周期的一部分。建造師該做的,不是盯著價格曲線,而是不斷積累價值與能力。證書只是起點,能力才是底氣。
上一篇: 新政改革,新辦建筑企業該選擇辦什么資質?
下一篇: 建造師證書掛靠被鎖證了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