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關于加強職業技能評價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人社廳發〔2024〕27號)。文件明確提出,76項水平評價類技能人員職業資格已經退出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相關技能人員水平評價將由政府認定轉變為社會化等級認定。這一政策的出臺,標志著國家職業資格制度進一步規范化、市場化,同時也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參考標準。
?
然而,隨著職業資格制度不斷完善,一些不法機構卻趁機鉆空子,炮制出各類所謂的“山寨證書”。這些證書往往打著“官方認證”“快速取證”的幌子,實際上既不在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內,也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人社部此前已針對“山寨證書”開展專項治理行動,考試中心聯合相關部門持續加大打擊力度,對于發現的假冒網站、非法培訓機構等,堅持一查到底、深挖徹查,務求徹底鏟除這一灰色產業鏈。
?
一些典型的騙局值得警惕。例如,有的不法單位假冒“中國國家人才測評網”的名義,向社會發放所謂的“職業能力素質評價證書”或“人才入庫卡”。這些證書看似正規,還會配套所謂的“官方網站”和“證書查詢系統”,營造一種權威背書的假象。但事實上,它們既不屬于人社部認可的職業資格,也無法獲得任何單位的正式承認。持有此類假證書,不僅意味著白白浪費大量金錢和時間,還可能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留下不良記錄,嚴重時甚至影響個人的職業聲譽和信用。
?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提供了最權威的證書清單。凡是收錄在目錄中的職業資格證書,都是經人社部發布并認可的,具有法律效力和社會公信力。目錄的存在,一方面幫助勞動者辨別真假證書,從源頭上杜絕了被騙風險;另一方面也為用人單位提供了清晰的甄才依據,避免企業在招聘、錄用環節因虛假證書而帶來損失。
?
對于廣大勞動者而言,想要遠離“山寨證書”的陷阱,需要做到幾點:
1)始終認準《國家職業資格目錄》,通過人社部門官方網站、國家職業資格工作網等權威渠道查詢證書真偽。
2)警惕各類“快速取證”“官方合作”的宣傳噱頭,不輕易相信培訓機構的夸大承諾。
3)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認識到真正的職業能力提升靠的是系統學習與實踐積累,而不是所謂的“捷徑證書”。
4)一旦發現涉嫌假冒的證書或網站,應及時向相關主管部門舉報,共同維護健康有序的人才市場環境。
?
可以說,治理“山寨證書”不僅是保護勞動者個人權益的重要舉措,更關系到整個社會公平競爭秩序和人才評價體系的公信力。隨著國家職業資格制度的不斷規范,勞動者唯有走正規途徑,踏實提升自身能力,才能真正保障職業發展的安全與長遠。
?
在職業成長的關鍵節點,務必擦亮雙眼,認準《國家職業資格目錄》,遠離虛假證書的陷阱,把精力投入到真正有價值的學習和實踐中。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職業未來負責。
上一篇: 浙江發布新規嚴厲打擊建筑業專業技術人員“掛證”行為
下一篇: 證書縮水九成,建筑師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