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各省二建考試成績陸續公布,網絡上圍繞二建證書含金量和發展趨勢的爭議也愈演愈烈。一個觀點正在形成共識:按照當前的局勢發展,二建成為建筑行業的“上崗證”只是時間問題。
?
目前,二建的命題權下放給各省,各地難度相差明顯。部分省份考試仿佛“放水式”操作,案例題總分120分,合格線卻低到讓人震驚:49分、55分、60分、65分、72分不等。過去大家印象中,合格線普遍是總分的60%。而現在,一些偏遠地區的低分通過標準不再讓人羨慕,反而成了市場唱衰的對象。
?
曾有官方表態稱,部分地區的二建證書將逐步實現全國通用。然而,從現實來看,通用標準的落實遙遙無期。每個省分數線不同、考試難度不同,所謂“全國通用”終究流于空談。正因如此,二建證書的價值在不斷被削弱。企業用人制度也在潛移默化地把二建“證書”當作了“門票”——不論你是項目經理、施工員,甚至是后勤保障、安保人員,崗位說明里可能都會赫然寫著“需持有二建證書”。
?
聽起來像笑話,但這正說明了二建證書的尷尬處境。它越來越像一道行業“準入門檻”,而非真正的技術能力證明。在某些工地上,10個人中8個都有二建證書已不罕見。在廣東,尤其是自疫情年開始合格線下調以來,兩年間新增二建持證人數竟接近十萬人,是過去幾年總量的8到10倍。對比一下過去廣東年均僅7、8千人通過的局面,今天的泛濫確實顯得諷刺。證書的含金量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貶值嗎?
?
二建已經從一種“資質憑證”悄然演化為“上崗證”,但它的尷尬在于:它還披著資格證書的外衣,卻承擔著低門檻就業的功能。在企業普遍壓縮成本、維持資質的現實需求下,越來越多單位更傾向于“內部消化”證書資源。用員工的證書掛靠內部崗位,不用付出額外掛證費用,這種灰色操作幾乎成了公開的潛規則。
?
建筑行業正在經歷一輪結構性寒冬。項目緊縮、資金緊張、人才過剩,企業難,員工更難。很多人拿到了二建證書,卻發現根本賣不出去。更難受的是,被公司“白嫖”證書,卻毫無討價還價的余地。抱怨無用,為了飯碗,你得忍。
?
而這也正是二建變成“上崗證”的現實基礎。你不考,不代表行業會等你。也許你覺得現在二建沒價值,但再過兩年,當沒有證的人根本沒資格進場的時候,你可能連埋怨的資格都沒有。對建筑行業從業者來說,二建已不再是“提升”的工具,而是“保命”的籌碼。
?
的確,考了二建并不意味著你就能改變現狀,但不考,可能連起跑線都站不上。很多人覺得,沒必要考二建,尤其是已經拿下一建的。但如果你連一建都沒有,還在猶豫是否考二建,那很可能正在走向被行業邊緣化的道路。
?
我們無法預測政策何時收緊,或市場何時回暖,但可以確定的是:建筑行業的“證書門檻”只會越來越高。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拿下了一個二建證書的自己,哪怕它如今看上去有些廉價。
?
與其在含金量下跌的陰影下觀望退場,不如先保住一席之地。畢竟,生存才是發展的前提。
上一篇: 掛靠分化時代:從“持證上崗”到“持證+實戰”的升級之路
下一篇: 一建掛靠常見問題盤點與避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