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四川建筑行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資質維持風暴。源于此前資質延期政策的三次調整,數萬家建筑企業的資質在短時間內集中到期,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在企業普遍經營困難的大背景下,資質延續所需的大量專業技術人員成為“硬門檻”,一證難求、人力成本高企,使得原本就步履維艱的建筑企業更加舉步維艱。
?
過去數年間,為應對建筑行業周期性調整及疫情后恢復需求,住建系統對建筑企業的資質有效期采取了多次延長政策,四川省也不例外。根據企業反映,從最初的三級資質延期至2023年年底,再到后續文件繼續延長有效期,企業得以在一段時間內“緩過一口氣”。
?
然而,這種政策上的緩沖只是暫時的。到了2025年,這種“集中延期”所埋下的隱患徹底爆發。全省成千上萬家建筑企業的資質集中到期,一時間市場上對建造師、技術負責人、職稱人員的需求陡增,人才供需關系嚴重失衡,掛證市場價格飆升。
?
以水利專業一級建造師為例,掛靠一年費用高達五六萬元,即使只是短期聘用,也需要投入數萬元。這種成本對于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幾乎是不可承受之重。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資質延續已不僅僅是程序問題,更成為了“誰活下去”的篩選機制。
?
令人意外的是,部分企業在向“問政四川”平臺反映情況時,并沒有掩飾對“掛證”現象的依賴。坦白承認自己的技術人員多數為非全職聘用,甚至直言“連掛證的錢都難出”,更別說配備全職專業技術人員。
?
這種公開承認的“潛規則”反映出建筑資質制度在現實執行中的灰色地帶:在資質標準與實際運營之間,企業長期依賴掛證維持表面合規。而一旦市場價格失控、政策環境收緊,掛證制度下的“泡沫”立即成為企業無法承受之重。
?
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官方回復也引發關注。雖然措辭謹慎,但核心信息很明確:企業本應持續保有符合資質標準的專業人員,而不是臨到延期時臨時拼湊人員名單。既然企業自身條件已不滿足資質標準,建議在申報延續時選擇放棄不符合要求的資質項目。
?
換句話說,住建廳認為這不是政策問題,而是企業自身的問題。資質制度從來不是“臨時上崗證”,企業應當始終匹配應有的技術力量。如果達不到,退出便是合理選擇。這一回應也宣示了政策風向的明確轉變——資質制度從“寬管理”走向“嚴執行”。
?
住建部門的邏輯不無道理。資質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障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掛證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紙面合規”,既違反制度精神,也帶來隱患。如今在國家持續強調行業規范化、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政策回歸制度初衷,無可厚非。
?
但現實中,很多中小企業確實難以負擔全職技術人員的高成本,也無法和大型企業搶人。掛證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企業在生存與合規之間的“緩沖墊”。一旦這個墊子被抽走,不少企業就會跌落谷底。這種沖突,不是單靠企業端努力就能解決的問題。
?
在反映問題的留言中,不少企業提出了建設性建議: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根據企業資質到期的具體情況,給予更多緩沖時間,哪怕只是再延期一次,也能幫助企業緩解人力成本壓力,穩定經營,平穩過渡。
?
企業強調,這不是逃避責任,而是在現實條件下請求一個“喘息窗口”。尤其對于一些第一次延期未通過的企業而言,如果能獲得多一次或兩次的延期機會,也許就能逐步建立起合規的技術團隊,逐步走出依賴掛證的“泥潭”。
?
住建廳的答復其實透露出更深層的政策信號:資質制度不再是“人人有飯吃”的工具,而將成為推動行業集中度提升和企業素質提升的杠桿。在高門檻政策的推動下,一批不符合資質標準、缺乏技術人員的企業將被市場自然淘汰,而那些能夠真正配備合格人員、有一定資金實力的企業將生存下來,并獲得更多市場機會。
?
從長遠看,這種調整有助于行業高質量發展,減少安全事故和工程質量問題。但在短期內,對于成千上萬依賴“低成本掛證模式”生存的中小企業而言,確實是一次“滅頂之災”。
?
四川建筑企業當前所經歷的資質困局,是制度規范化與現實成本之間的劇烈碰撞。一方面是政策紅線收緊,一方面是企業生存壓力加劇,這種雙向擠壓下,企業不堪重負。
?
面對這種局面,政策制定者與企業之間需要建立更有效的溝通機制。既不能因現實困難一味“放水”,也不能完全無視企業生存現狀。或許,一些過渡性支持政策,比如分階段人員配置、分類延期機制、技術人員共享平臺等,能為企業與制度之間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
?
當前這場資質風波不僅是一次監管風向的轉變,更是對整個行業生態的一次深層次重塑。企業要想活下去,必須適應新游戲規則;而監管者,也需要在改革與穩定之間,掌握節奏,把握溫度。唯有如此,四川乃至全國建筑行業,才能真正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