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建筑行業,企業資質是項目承接的“準入門檻”。沒有相應資質,企業根本無法參與大多數工程項目。然而,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行業監管力度不斷提升,企業維持資質的難度和成本都在明顯上升。特別是在建造師人數成為資質審核的核心指標之后,企業面臨的不僅是資源緊張,還有人才爭奪戰。
?
眾所周知,建造師證書數量直接決定了企業資質等級的高低。為了維持或提升資質,不少企業不惜重金聘請建造師,部分甚至依賴“掛證”模式來應對監管。盡管近年來住建部持續整治“掛證”亂象,但現實中,企業對注冊建造師的需求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建造師證書的成本水漲船高。
?
與此同時,行業整體產能過剩,大量中小企業面臨項目緊縮、利潤下滑的困境。在項目中標難、利潤微薄的現實下,企業要想長期維持高等級資質,往往意味著持續投入大量人力與資金,但回報卻日益減少。資質維護成本與項目回報的失衡,正在成為企業放棄非核心資質的重要誘因。
?
面對高投入低回報的現狀,越來越多建筑企業開始選擇“戰略性放棄”部分資質。尤其是對一些業務占比低、回報率差的非核心資質,企業認為維持下去毫無意義,不如主動退出,節省成本,把資源集中到更具盈利能力的板塊上。
?
這并不是企業“自暴自棄”,而是一種順應市場環境的策略性調整。部分資質等級本身不高,重新申請難度也不大。在當前項目資源萎縮的周期里,與其硬撐著燒錢維持,不如等待政策與市場回暖后,再擇機重新進入。這種“先退出再進場”的節奏控制,反而更符合企業的長期發展邏輯。
?
目前資質評審中對建造師數量的要求居高不下,是企業選擇放棄資質的直接因素之一。**一名一級建造師的年成本動輒數萬元,加上社保、項目業績要求等合規限制,企業維持一個資質的“人力成本”已成為沉重負擔。**對中小型施工單位而言,這幾乎等于“用人難、養人貴、出活慢”。
?
部分企業也曾嘗試通過合規注冊、在職聘用等方式解決,但現實是:合規方式成本高、周期長,而人才本身更青睞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在“搶人大戰”中,根本處于劣勢。因此,資質的建造師要求,正在成為壓垮中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
企業“擺爛”的現象愈演愈烈,已經引起一些地區行業協會的關注。紛紛向主管部門建議,適當減少資質延期過程中的建造師數量要求,以減輕企業負擔。在協會看來,與其讓企業因資質要求過高而被迫退出,不如調整標準,給企業喘息空間。
?
但這一建議也引發了廣泛爭議。一方面,降低資質門檻,可能會影響行業整體質量水平,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加劇;另一方面,這種寬松態度與住建部正在推進的“嚴打掛證、強監管”政策明顯背離。如果協會既希望維持行業活力,又對違規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會加劇制度內的混亂。
?
行業協會的這種兩難處境,反映出整個建筑行業在轉型期的陣痛:既要控制風險,又要保持市場活力,監管與放松之間的張力正日益加大。
?
無論是主動“擺爛”,還是被動退出,一個現實正在顯現:傳統的“資質導向型”競爭模式正在逐步退潮,未來將更多向“能力導向型”過渡。這意味著企業不再靠資質拼規模、拼證書數量,而是靠項目管理能力、執行效率、合規能力等核心競爭力說話。
?
對建造師個人而言,這也意味著角色轉型的機會。未來的市場更需要“人證合一”的實干型項目經理,而不是單純持證待崗的“掛名人”。考試制度、注冊制度也在悄然傾向于篩選出真正具備現場經驗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而非“背題高手”。
?
建筑企業放棄資質的“擺爛”行為,表面上看似消極,實則是企業對市場規則的理性回應。當維持資質的成本高于收益時,選擇退出是合理的經營決策。問題不在于企業是否放棄,而在于整個行業能否建立一套與當前市場匹配、兼顧監管與發展的資質評估體系。
?
放松不是放任,嚴管不是一刀切。真正的行業改革,需要在制度層面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優秀企業愿意留下,困難企業有機會重來,而不是逼得大家只能“擺爛”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