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7月16日,住建部最新一輪資質公示引爆行業關注——38家申報企業中,僅1家通過審批,通過率不足3%。在建筑行業,這一數據意味著審核門檻已提高到歷史最高點,不少從業者甚至調侃:“資質比茅臺還稀缺。”與往年相比,2023年一級資質的平均通過率尚維持在15%左右,再往前更有高達30%的情況。一年之間,從“百里挑三”變成“百里挑一”,說明這已不是單純的審核趨嚴,而是整個游戲規則正在被重新書寫。
?
此次大幅收緊的直接導火索,是來自審計署對住建部的“體檢報告”。報告中指出,2022年有多家企業通過偽造建造師數量成功拿到一級資質,引發紀檢部門關注。在壓力之下,住建部不得不采取“最笨但最穩妥”的策略——全面一刀切式審查。因此,自2024年4月以來,每次專家組評審,最多只有個位數企業被放行。這種近乎“零容忍”的操作雖然引發部分企業質疑,但從監管角度看,實屬必須,為的是彌補過去十年“放水期”造成的市場混亂。
?
而在眾多被撤銷資質的案例中,“業績不屬實”成為重災區。例如A公司原本用一份3.2億元的市政項目申報成功,然而后續調查發現,實際合同金額僅為1.1億元,另外2.1億是后補協議,且根本無法在“四庫一平臺”中查詢到記錄。B公司更為嚴重,直接把兄弟企業的軌道交通業績修改后充當自身項目,結果在住建部抽查時,僅通過一個電話聯系業主單位,就被當場識破。這也說明,以往靠P圖、蓋章、陰陽合同的“野路子”早已失效,如今的大數據對比+平臺核查機制,已將資質申報過程變成一場透明度極高的“技術硬仗”。
?
不少人看到審批收緊后,認為資質將再度成為“高價資產”,市場價格會水漲船高。但現實恰恰相反,一張隨時可能被撤銷的證書,已經不再具備高價交易的價值。如今,真正值錢的不是“證”,而是“干凈業績”。圈子里甚至流傳一句話:“能拿出一條四庫可查、真實達標的項目業績,比找到一只會下金蛋的母雞還難。”這句話雖然夸張,卻充分反映了當下行業氛圍的緊張與轉變。
?
住建部的這輪嚴審政策,不僅是對行業亂象的強力糾偏,更是在推動建筑行業向真實、合規、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對于企業來說,未來想在資質市場立足,不再是靠關系、靠包裝,而是要靠腳踏實地的項目積累和合法可查的履歷。建筑行業的門檻已經全面重塑,真正的“實力派”企業正在迎來屬于他們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