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過兩個月,又一年的一級建造師考試就要來了。最近刷社交平臺,常常看到有人感慨:“現在考一級建造師還有用嗎?不都說證書貶值了嗎?”甚至還有調侃說,以前拿一建證可以相親加分,現在卻連找工作都不一定吃香。
作為一個已經在建筑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從業者,我想從親身經歷出發,聊聊這本證書到底經歷了什么,從當年的“金光閃閃”到如今的“褪色質疑”,它是真的沒價值了嗎,還是我們誤解了什么?
十年前左右,一級建造師證書可以說是建筑圈的頂流。這并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發生的歷史。在那個行業高速擴張的時代,工程項目遍地開花,各類施工企業為了應對資質評審和市場競爭,急需大量持證人才。而一建證書數量又極其有限,供不應求的結果就是證書掛靠市場迅速膨脹。
當時一本一級建造師證書掛出去,一年能拿到十萬到十五萬元的掛靠費用,并不稀奇。很多人手握證書不工作,僅靠“出借”資格證就能輕松年入數萬,甚至被稱為“睡后收入”的典范。有人笑稱這證書就像房產證一樣值錢,甚至有考過一建的同行靠著證書不僅換了車,還在相親市場大受歡迎。雖然帶有調侃成分,但確實是當年那一代建筑人對這本證書價值的真實感受。
過去的黃金時代固然輝煌,但如今的“落寞”并不意味著這個證書一文不值,而是它逐漸回到了其本該承擔的職業角色。這種價值回歸是由以下幾個方面共同推動的。
首先,政策因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從2018年開始,住建部陸續推行了社保聯網系統和“四庫一平臺”監管機制,通過數據互聯互通,實現了持證人執業信息與實際工作單位和項目之間的動態核查。一旦發現持證人未參與項目管理卻注冊在施工單位名下,將面臨注銷證書、計入誠信黑名單等嚴厲處罰。這一舉措幾乎掐斷了傳統掛靠的生路,也讓那種“證書賺錢不用上班”的幻想徹底破滅。
其次,建筑行業整體增速放緩也是重要因素。近年來,房地產調控、基礎設施投資放緩等多重壓力疊加,使得新建項目數量不再像早期那樣爆炸式增長。而持證人數卻在逐年上升,數據顯示,一建報考人數已從2015年的一百二十萬人增長至2023年的約兩百五十萬人,全國累計持證人數已突破八十萬。在供需失衡的情況下,證書的“硬通貨”屬性自然下降。
此外,行業對人才的評價標準也發生了變化。以往一個證書足以敲開大門,而現在,企業更加看重“持證加實戰經驗”的復合能力。如果你有證但沒有帶項目的經驗,企業可能寧愿選擇一個經驗豐富但還未取證的老手。這也意味著,一建證書已經從“賺錢工具”變成了“職業通行證”,它本身不再代表全部價值,而是必須和個人能力綁定在一起。
很多人說現在一建證書“貶值”了,我并不完全認同。與其說貶值,不如說它“變現難度”提高了,或者說,從投機屬性回歸了專業屬性。
一建證書依然是項目經理、總工等關鍵崗位的硬性門檻,在大型國企、央企和優質民營企業中,有無證書仍是晉升與競聘的重要參考標準。尤其是想進入綜合甲級設計院、特級資質施工單位或者大型監理公司的朋友,一建證書往往是必備條件。而在招標市場,一些項目明確要求項目經理必須具有一級建造師資格,否則直接喪失投標資格。
這些都說明,證書的行業認可度仍然存在。它可能不再讓你輕松月入上萬,但依然是職場中提升職級、爭取資源的必備工具。
更重要的是,一級建造師證書背后蘊含的知識體系,對于提升項目管理能力、加強施工組織理解、拓寬視野有極大幫助。備考過程雖苦,卻能讓人系統梳理行業知識結構,不僅僅是為了那張證書,更是一次職業素養的全面打磨。
有人說:“時代不一樣了,考證已經不值錢了。”但我想反問一句:難道沒有證書,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行業,就更容易了嗎?
對年輕人來說,一建證書依舊是改變命運的一個重要臺階。它或許不能立刻幫你年薪百萬,但至少能讓你在職場競爭中多一個資格、多個機會。對于已經身處崗位中的中年從業者而言,考下一建,不僅是給自己多一份保障,也是在職業生涯下半場,為自己爭取更多主導權。
我們不能用過去的掛靠標準來評價今天的執業證書價值,也不能因為“不能靠它發財”就否定它本身的作用。真正有決心在建筑行業深耕的人,一建證書依然是非常值得擁有的。
從前的“一證抵房”早已成了歷史,但這不代表一建證書就“沒用了”。它變得更真實、更踏實、更接近它原本應有的樣子。當年那種通過掛靠走捷徑的紅利期結束了,現在能依靠證書走得遠的,都是靠實力、靠實踐、靠沉淀起來的真本事。
最后這兩個月,希望還在備考的朋友們別被網上的負面情緒干擾。如果你真想在這個行業長期發展,那就把這證書當作職業生涯的必經之路。考下來,它不會立刻改變你的生活,但未來某一天你會感謝現在堅持下來的自己。
愿所有正在努力備考的朋友,一鼓作氣,順利通關。今年過線,明年用上,一建雖不再神話,卻仍能成就更扎實的未來。
上一篇: 一建掛證不到一萬,水利鐵路憑啥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