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某市住建局發布通報,對一批在整改過程中未按要求提交材料的企業和個人進行曝光。通報指出,這些單位和個人未能在“三庫一平臺”按時完成自查材料提交或整改內容不齊,將面臨資質動態核查。若在5月30日前仍未完成整改,將依法移交執法部門,依規處理涉嫌“掛證”等違法行為。
這份通知再次將“掛證整治”話題拉回公眾視野。事實上,自2023年8月起,住建系統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專業技術人員“掛證”專項治理,初期各地紛紛通報上萬名涉嫌人員,整個行業一度風聲鶴唳。然而,進入2024年春節后,整治進程卻逐漸趨于沉寂,讓不少人以為這場風暴已經悄然落幕。
如今,隨著新的通報發布,人們意識到,“掛證”整治其實并未結束,只是步入了一個“緩進但不退”的階段。此次被點名的,多為多輪整改仍不到位的“釘子戶”,而住建主管部門依舊選擇給出整改機會,而非直接處罰,這一做法再次引發了行業內部的深思。
掛證難解:企業資質與現實需求的博弈
掛證現象的根源,業內人士早已心知肚明。現行資質標準要求企業配備大量注冊人員,尤其是建造師等關鍵崗位。但行業整體下行,人才流動困難,很多企業自身并無足夠儲備,為保住資質、參與招投標,只能借助“掛證”手段湊數維系。
這本就是一個結構性的矛盾。當主管部門一方面加大打擊掛證力度,一方面又持續開展資質核查、推動臨時資質換證,就無形中將許多中小企業推向絕境。整治目標雖明確,但執行節奏過快,反而可能造成行業震蕩、項目停擺,甚至更多失業。
正因如此,當前的“整而不罰”,既可被視為監管權衡利弊的表現,也可以說是現實層面的務實選擇。在房地產持續低迷、建設行業承壓的當下,維持企業基本運轉、避免行業雪崩顯然更加迫切。
軟著陸還是硬碰硬?監管策略的兩難選擇
“事急則緩,事緩則圓”這句老話在當前背景下尤為貼切。住建部門采取“曝光—整改—寬限”的流程,體現出在治理“掛證”問題上的審慎態度。在警示作用與維穩目標之間尋找平衡,這種“高舉輕落”的做法雖然可能被批評為軟弱,但確實最大程度保全了企業生存空間。
但從行業長遠健康發展的角度來看,僅靠寬限與勸導顯然不足以遏制亂象。若對屢查屢犯、拒不整改的單位始終“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不僅無法形成有效震懾,反而可能助長觀望、僥幸心理,損害規范經營者的正當權益。
因此,監管部門仍應劃出清晰的“底線紅線”。對主動整改者給予寬容,對惡意掛證者則要依法依規處理,讓“震懾”不止于文件通報,而落地于實際行動。唯有如此,才能推動行業優勝劣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行業洗牌。
走出困局,行業需要制度與市場的雙重轉型
掛證亂象的出現,實質上是體制機制與市場現實之間長期脫節的產物。要想徹底根治,既要通過制度改革降低企業維持資質的門檻,讓“靠能力拿項目”取代“靠證書撐門面”;也要逐步優化人才流通機制,讓真正具備能力的工程師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從“查掛證”走向“去掛證”,再邁向“無需掛證”的制度終點,仍需時間與共識的積累。而在這條改革之路上,既要有制度的堅決推進,也要有對行業現狀的冷靜理解。唯有如此,建筑行業才能擺脫頑疾,迎來真正的高質量發展。
上一篇: 2025年注冊工程師掛靠價格詳解
下一篇: 證書貶值潮下,還值得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