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發布的一則行政處罰決定,引發了建筑行業的廣泛關注。中鐵某局電務公司在申請鐵路工程施工總承包資質過程中,因技術負責人提交的個人業績及任職履歷不屬實,被住建部依法作出警告處理,并在處罰決定中明確:該公司在1年內不得再次申請相關行政許可。
這起事件,是住建部在2025年首例因“技術負責人履歷造假”而公開通報的典型案例,釋放出強烈的監管信號:注冊人員履歷的真實性審查,已正式成為資質審核的重點內容之一。
履歷造假從“灰色地帶”走向高壓線
長期以來,建筑行業存在證書掛靠、履歷包裝等灰色行為,部分注冊建造師雖名義上擔任企業技術負責人、項目經理,實則從未參與工程管理。過去,這類行為往往只在社保交叉或證書多地注冊時被發現,履歷真實性本身卻鮮少被深入核查。
但此次處罰顯示,哪怕掛證人在社保系統中“表現正常”,若在業績申報或履職經歷上存在虛假信息,依然可能被追責。履歷核查從“走過場”變成“真審查”,意味著建筑人才市場將徹底告別“證在項目不在人”的時代。
地方已跟進,“履歷+社保”雙重核查成常態
事實上,自2024年底起,多地住建部門已開始嘗試將“社保+履歷”作為資質審批的雙重篩查機制。例如合肥市在審查技術負責人的時候,明確要求其項目業績與社保繳納記錄保持一致,不能存在“履歷掛靠、工作脫崗”的問題。
類似做法將逐步成為常態。技術負責人的在崗證明不再僅依賴社保,而是綜合考察其項目參與情況、勞動合同、工作簡歷等多個維度。這種多元驗證方式,極大壓縮了掛證操作空間。
對建造師的影響:掛證收益不再,“真本事”才是硬道理
這次處罰不僅是對企業的警示,更是對廣大注冊人員的一次“敲打”。過去,部分建造師通過出借證書獲得掛靠收入,卻忽視了專業能力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在履歷透明化、嚴審常態化的監管背景下,這種行為將變得極其高風險。
行業趨勢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企業在招聘建造師時,不再僅看證書數量,更看重候選人的項目實操經驗和履歷完整性。“靠證吃飯”的短期思路已難為繼,只有不斷提升專業能力、腳踏實地參與項目,才能真正贏得市場信任和職業發展空間。
對企業的警示:用“假履歷”者,資質恐難保
從企業角度看,此次處罰具有現實警示意義。曾有不少企業在申報資質時臨時找人“填空”,包裝項目業績、虛構任職經歷,這些行為在新一輪監管下將無所遁形。一旦被查實,企業不僅面臨資質申報失敗、行政處罰,還可能遭遇1年禁申,嚴重影響業務拓展節奏。
因此,企業應摒棄依賴證書掛靠的慣性思維,建立以“實戰能力+履歷真實”為核心的人才機制,打造一支真正具備管理能力、技術水平和職業操守的建造師隊伍。
行業邁向規范,職業回歸專業本質
此次住建部對技術負責人履歷造假的嚴查,既是對當前掛證亂象的有效治理,也標志著建筑行業朝著**“規范化、專業化、實戰化”**方向加速邁進。建造師們將被鼓勵回歸項目一線,提升實際履職能力;企業則需要在人才戰略上進行深度調整,真正把“人證合一”落實到位。
未來的建筑行業,將屬于那些有真才實學、踏實做項目的工程人。履歷要真實,能力要過硬,才是應對監管變革、立足長遠發展的不二法門。
上一篇: 2025年建筑行業證書價格一覽表
下一篇: 四川建造師價格上漲,8年履歷成用證硬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