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正如往常一樣,我在忙碌中穿梭于項目部和各個辦公地點之間。早晨,在設計院等待簽字時,我無意間看到一個朋友發的動態,心里突然陷入了沉思。動態內容是他發布的求職信息,要求職位是房建項目經理或技術負責人,附帶著一段關于自己困境的描述。那一刻,我意識到,在當前建筑行業的環境中,掛證早已成了許多人求生的唯一選擇。
?
我與李工曾經共事過一段時間,彼時,我們在項目中緊密合作,他是我的導師之一。在他的眼里,我是一個好學的女孩,而如今,他卻因為公司裁員問題陷入了求職的困境。盡管李工有多個證書,包括一級建造師、國注證書等,依然難以擺脫經濟壓力的困擾。隨著行業形勢的變化,尤其是掛靠收入的下降,很多人開始意識到,自己和李工一樣,正處于建筑行業的一個“懸崖邊”。
?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證書的作用。對于建筑行業的從業者來說,證書就像是進入市場的“通行證”。從事建筑工作的許多人,包括技術負責人、項目經理等,往往都是通過掛證來獲得職位的。然而,隨著政策的逐步收緊,尤其是今年各個省份開始加強對掛證現象的查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如果掛證不再被允許,這將意味著什么?
?
首先,掛證背后所依賴的市場需求是龐大的。每年,二級建造師和一級建造師的考試都會吸引大量的考生報名。報名費、繼續教育的費用以及各種相關的培訓費用,形成了一條龐大的產業鏈。這些考試和培訓機構的存在,支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如果沒有了掛證的需求,很多中介機構、培訓機構可能會面臨倒閉的風險。而且,從地方經濟的角度來看,每年的考試費用、繼續教育費用等,也是一個不小的收入來源。
?
然而,市場的變化始終存在。如果真的沒有了掛證這一需求,這些費用就會驟然消失。這樣一來,地方政府也會面臨一定的經濟損失,相關企業和機構也會經歷重大的調整。短期來看,掛證的需求并不會消失,尤其是建筑行業的基本運作方式依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盡管政府開始加強對掛證的監管,但仍然沒有采取一刀切的措施,而是留出了調整的空間。
?
在這背后,掛證的存在并非沒有合理性。建筑行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決定了需要大量的專業證書作為背書,尤其是一些大型項目和高風險的工程,需要有足夠資格的人來負責。而這些資格,往往就是通過證書來體現的。盡管存在很多問題,但證書和掛靠這一市場運作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行業的需求,并且維持了行業的運轉。
?
下午,我去監理公司蓋章,路程較遠,單程就需要70公里。在監理公司等待蓋章時,突然看到兩條消息。第一條是一個微信消息,內容是“好消息,福建大量企業資質升級,需聘一級二級建造師,趕緊來換錢啦。”第二條是朋友圈的消息,說“廈門單位需要二建水利方向的,年薪三萬,有其他方向證書的薪資更高。”這些信息讓我感到有些震驚,因為它們充分反映了目前建筑行業的現狀——證書依然是進入高薪崗位的關鍵,而掛證的需求仍然強勁。
?
不禁讓我想,為什么建筑行業的從業者這么依賴證書?究其根本,是因為這個行業的特殊性。建筑工程涉及到大量的資金、技術和管理,而這些工作必須由合格的人員來承擔。證書就成為了“合格”的證明,是從業者資質的象征。無論是一級建造師,還是二級建造師,每一個證書背后,都是通過長期的積累和學習獲得的。然而,隨著行業的變革,掛證現象也暴露出了其不小的弊端。掛證雖然解決了短期的用人問題,但也帶來了資格濫用、管理松散等問題,甚至使得一些人“以證謀生”,沒有實際的工作能力。
?
盡管如此,短期內,掛證現象仍將存在,因為它早已成為建筑行業的常態。而建筑行業內的從業者,也只能在這個灰色地帶中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對于李工來說,掛證不僅是求職的捷徑,也是他能夠繼續在建筑行業中謀得一席之地的唯一方式。然而,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政策的收緊,掛證這一方式是否還能持續下去,仍然是個未解的謎題。
?
對于我們這些建筑行業的從業者來說,未來的路或許不會永遠依賴證書。隨著行業的規范化和市場的多元化,也許我們將迎來一個新的職業形態,證書不再是唯一的標準。而這一天,或許離我們并不遙遠。
下一篇: 一建考試:從“放水”疑云到管理科目的反思